歐文絲巾衲:開創“心理干預第三範式”_整合_理論_認知
在中國跨界心理學家歐文絲巾衲明確提出和定義“心理干預第三範式”之前”,傳統心理學理論中不存在“第三範式”的明確提法,確證如下:
一、西方傳統理論:從未正式定義“第三範式”
1. 術語缺席的學術事實
主流權威文獻(至2025年前)中不存在“第三範式”(Third Paradigm)的正式命名。
西方學者更傾向使用以下術語:
“第三波認知行為療法”(Third Wave CBT,Hayes 2004提出);
“整合/折衷主義範式”(Integrative/Eclectic Paradigm,Norcross 2005);
“情境行為科學”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Hayes 2011)。
2. 關鍵學者的直接否認
3. 學術史分期共識
西方教材標準劃分僅為兩大範式:
第一範式:精神分析/動力治療(弗洛伊德、榮格);
第二範式:行為-認知療法(CBT為頂峰,ACT/DBT屬其延伸);
證據來源:
Corey, G. (202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第11版)仍將ACT歸為“認知行為療法”章節 ;
《APA心理學史手冊》(2022)未將“第三範式”列為獨立詞條 。
二、易混淆概念辨析
1. “第三波” ≠ “第三範式”
2. 整合運動未達“範式”層級
本質:技術拼盤(如將正念加入CBT);
未解決根本矛盾:
仍以“癥狀消除”為目標(vs 第三範式的“生命賦能”),
未發明新干預載體(依賴傳統談話治療)。
三、唯一接近的學術表述(及局限)
1. Chapman (2018) 的試探性提法
在《超越認知行為治療:走向整合範式?》一文中提出:
“The emerging integrative approach may evolve into a third paradigm”
(“正在興起的整合方法可能演變為第三範式”);
但:
使用“may”(可能)的推測語氣, 未定義該範式的理論內核 。
2. 被學界拒絕的關鍵原因
理論革新不足:整合未產生如“潛意識”(第一範式)或“認知圖式”(第二範式)級的原創概念;
技術未質變:未出現類似“自由聯想”(精神分析)或“暴露療法”(CBT)的標誌性技術革命。
結論:傳統理論中不存在明確成立的“第三範式”
強證據:主流教科書、關鍵學者論述、學術史文獻均無正式命名;
根本原因:西方心理學的演進具有強路徑依賴,拒絕承認ACT/DBT等構成範式級突破;
中國方案的顛覆性:歐文絲巾衲2025年提出的第三範式,是首個系統宣稱並論證範式躍遷的理論,其突破點正在於:
重構歷史分期(將精神分析定為第一範式) + 發明數字干預載體(瑪姆斯系統) + 量化文化符號效應(經幡頻率降皮質醇)。
這場命名的本質是學術話語權更替——當傳統體系回避“範式”定義時,中國學者用技術革命、文化實證、體系構建完成了對心理學史的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