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心理|一個非常非常非常耗精力的做法,建議你越早改掉越好→_瑣事_認知_決策

心理|一個非常非常非常耗精力的做法,建議你越早改掉越好→_瑣事_認知_決策

時間:2025-10-13 08:05:51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认知,做法,精力,琐事,建议,决策,处理,工作,控制能力,任务,肖晨洁,能量,琐事,决策,心理

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要退的快遞,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一週過去了,還沒退;

家裡的水龍頭漏了,但不嚴重,於是一拖好幾週還沒修;

手機裡的照片一直想要整理一下,但直到內存爆炸還沒開始;

……

明明是一些本能夠輕鬆搞定的日常瑣事,就是提不起勁兒去馬上執行。但拖著拖著又會發現,自己做不到“視而不見”,心裡總是惦記著這些未完成的事情。不僅感覺更心累,還經常把小麻煩拖成大麻煩,或是帶來額外的開銷。

最糟糕的是,一旦陷入了這種循環,總會覺得自己“掉血”特別快,精力就在這與“瑣事拖延”內耗和對抗的時間裡被消耗掉了。

為什麽瑣事更容易被拖著不做?

自我損耗理論認為,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如同肌肉會疲勞,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會因為過度使用而暫時下降。

作為現代人,我們每天大量活動都需要足夠的自我控制資源——例如早起早睡,健康飲食,集中注意力工作等等,這些都會持續消耗心理能量。當能量儲備處於低水平的時候,人就更容易表現出自我控制失敗的行為例如拖延那些不需要立即完成的瑣事。

而且,心理能量的損耗是全局性的,如果你在一個領域消耗了過多的自我控制資源,那麽在另一個領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在工作壓力過大的時候,更容易忽視生活中的瑣事細節;因為此時已經被工作“掏空”,難以再調動足夠的能量,去積極應對需要主動管理的瑣碎日常。

瑣事拖延也和我們的認知負荷超載相關。很多時候,單件小事看起來不複雜,需要執行者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處理、決策和任務切換,從而占用寶貴的認知資源令人感覺心累

比如約一個維修工上門,需要鑒別、查找相關資源,組織語言,再做決策挑選工人等等;支付賬單則需要先去核對開銷,再找到對應的繳費方式並且執行操作……這些看似簡單的任務,實際上都隱含了一定的認知負荷。

我們的認知負荷接近或超過工作記憶的承載極限時(比如一天中已經處理了大量複雜信息,或者同時面臨多項任務),大腦就會傾向於保護性地回避新的、需要額外認知努力的任務,轉而尋求更輕鬆、更不需要動腦筋的活動(比如刷手機、發呆)

這就是為什麽在忙碌了一天,或者大腦已經處理了很多複雜事務之後,我們更容易對那些“還沒做但也不急”的瑣事產生拖延——因為此時認知資源已經捉襟見肘,處理牠們會格外讓人感覺疲憊

而且,生活中的瑣事經常“紮堆”出現,在不同類型的小事之間頻繁切換,會更容易導致心煩意亂或者難以進入狀態。例如,整理零散物品、處理多封不同內容的郵件、同時跟進多個待辦小事項等等,這些任務本身需要在不同類型的認知活動(如記憶、決策、精細操作)之間頻繁切換因此就更容易被以“等有空了再說”為借口,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還有一些人之所以拖延瑣事,是因為他們總希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例如打掃房間時過於糾結物品的擺放位置,或是擔心角落清潔得不夠徹底。這種對“完美”的追求,反而會導致事情一拖再拖,遲遲無法行動。

拖著不做”的壞處,比想像更大

雖然“瑣事拖延”可能有很多理由,但我們還是建議:要盡量打起精神去處理這些日常瑣事。

如同鞋裡的一粒沙子,走得越久腳底的刺痛感就越明顯;瑣事拖延也是如此,單個問題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的未完成事項會在無形中造成心理負擔,持續消耗我們的專注力和情緒能量。

日常瑣事一直拖延到堆積如山都不解決,讓人感覺生活“一地雞毛”,挫敗感也油然而生,難免自我懷疑“我怎麽連這麽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我這日子怎麽過成這樣”。這就是瑣事拖延對自我效能感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果一直處於這種狀態,時間久了,人很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對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也失去動力陷入自我否定和拖延-失敗-更拖延”的惡性循環當這種思維定式遷移到工作或學習中面對需要複雜技能的任務時,也會讓人不自覺地預判“我肯定做不好”,這種消極的預期很難帶來好的表現

另外,瑣事拖延會加劇決策疲勞。人的決策能力依賴於有限的心理資源,而瑣事拖延本質上是對“是否執行”“何時執行”的反覆權衡與回避——比如糾結“現在洗衣服還是等會再洗”“先處理賬單還是先回郵件”,這種低強度但持續的決策壓力會逐漸耗盡認知儲備。

當心理能量不足時,人們會傾向於依賴直覺或拖延來逃避選擇(如直接把待辦事項丟進“等有空再說”的文件夾),最終導致重要決策(如年度計劃制定、家庭事務安排)因缺乏前期準備而更加棘手,生活節奏也隨之失控。

如果長期拖延而沒有妥善處理日常瑣事,更容易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每一天都在被瑣事追趕的被動狀態會讓感到疲憊和無力,一部分人也因此陷入“擺爛”的狀態:

原本計劃週末完成的家居整理,因為連續幾天的拖延變成“下週再說”,進而演變為“反正永遠收拾不乾淨”的消極認知;

工作中,對“回復客戶留言”“更新項目進度表”等小任務的不斷後置,會讓人產生“我總是落後一步”的焦慮,最終用“躺平”來逃避壓力。

更危險的是,這種動力流失往往是漸進式的——初期可能只是對瑣事失去興趣,後期則會擴展到對學習、運動甚至社交活動的消極回避,形成“什麽都不想做”的心理僵局。

瑣事拖延”帶來的傷害,也可能會影響你與他人的互動。比如答應幫朋友一個忙,但又拖延著遲遲不願動手,最後朋友可能覺得你不靠譜;或者家裡總是亂糟糟的,因此不願意請親朋來家做客,甚至因此回避社交活動。

這些看似小的疏忽長期積累下來,人際信任和關係質量負面影響都是明顯的,不僅減少情感交流的機會,還可能讓週圍的人誤以為你對關係本身缺乏投入,最終影響彼此的理解與支持。

如何戒掉“瑣事拖延癥”?

不妨從下面這些可操作的方法開始嘗試,逐漸改變自己的“瑣事拖延”習慣:

1

制定明確清晰的“小目標”

很多人拖延瑣事,是因為這些任務看起來模糊不清容易誇大執行的難度和複雜程度。比如,“整理房間”聽起來像是一項大工程,但如果你把牠分解成“先把沙發上的衣服扔進洗衣機”或“清理茶幾上的雜物盒”,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每天設定1~2個微小、具體的目標,並確保牠們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這種“微小成就”會給你帶來成就感,逐步打破拖延的慣性。

2

利用“3分鐘規則”

當對一件事情出現“拖延”的想法時,立刻做一下判斷:如果這件事能夠在3分鐘之內完成,就敦促自己立刻去做。比如回一封簡短的郵件或是清洗一個用過的杯子,或是把鑰匙掛回固定的位置。

說到底,這些不需要複雜計劃和步驟去完成的小事,是最容易從“待辦清單”上劃掉的;及時處理就能小規模地給自己“減負”,有助於循序漸進地改掉拖延的習慣。

3

減少決策負擔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糾結於“什麽時候做”或“怎麽做”,可以試著提前給自己制定一些簡單的計劃表、流程或規則,順著思維和行為慣性去“無腦執行”一些瑣事。

這可能需要你稍微調整一下家裡的動線,或者安排一個“盒裝時間”來做固定的事情:例如把常用的東西放在最方便使用的地方,或是在手機裡設一個提醒,固定在某個時間點處理郵件和賬單等。通過減少即興決策,降低拖延的可能性。

4

強化“完成感”

在家裡顯眼的地方放一塊白板,做個“待辦表格”。表格上可以列出一部分需要完成的事項,做完一件就劃掉一件。手機上也有很多類似功能的APP可以利用。每完成一件瑣事之後要記得對自己及時表揚和獎勵,經常收到正向反饋能強化執行者的行動意願,讓人更有動力主動處理類似的瑣事。

改變從點滴開始,戒掉“瑣事拖延”並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對小事的即刻行動,都是在為生活注入秩序與活力。當我們不再被瑣碎牽絆,精力得以匯聚於真正重要的事物之上,內心的充實感與掌控力也會隨之提升。

參考文獻

[1]馬鈺,肖晨潔,車敬上,等.自我損耗降低決策理性:心理機制與邊界條件[J].心理科學進展,2020,28(11):1911-1925.

[2]馮申梅,常行,陳瑋,等.心理疲勞與框架類型對風險決策的影響[J].新鄉醫學院學報,2021,38(02):156-160.

[3]王麗園.成長型心態及干預對拖延行為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和應對方式的鏈式中介作用[D].西北師範大學,2024.

本期封面:

封面圖片來源:小紅書@大笨狗之家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大然 責編:鄒向東

百科小知識

夢見

今日黃歷

公元2025年10月14日 農曆08月(小)24日 星期二 天秤座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