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創傷”讓外國咨詢師落淚?揭示國內外心理咨詢發展差距_西方_du_父母
“考這麽差你還敢回家!”
“哭!不許哭!再哭就把你趕出去!”
“這是我的房子!”
這些令人痛心的話語,不知道在多少東亞家庭中響起過。出了國後小編恍然發現,我們從小背負的“壓力”居然讓外國人心疼了?
長年累月的壓力,讓我們漸漸漠視了這些痛苦,結果外國心理咨詢師一聽那些經歷,破防到差點哭出來?!
究竟是我們東亞小孩太能忍受創傷了?
還是外國心理咨詢師訓練得特別“有愛”?
難道國外的小孩就沒什麽“北美創傷”,活得天真爛漫嗎?
01
西方青少年的痛苦所在
小編在美國留學,見到的場景卻並非如此。
小編的白女好友曾在兒時目睹自己的父母吸食du品被警察帶走。她在考入UCLA後,卻也因極端的精神痛苦走上了父母的老路,被男友反反覆復送到戒du所。
無獨有偶,這位名為阿曼達的女孩,從小沒有母親,在被du蟲父親侵犯後,她開始和祖父母生活,以皮肉生意為生,最終在二十歲出頭的年齡逝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t421V7mE)
而從無數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窺見西方世界青少年的痛苦,如著名美劇《無恥之徒》中卡爾目睹自己的好友因sha人入獄。
《亢奮》中,Rue一次又一次地戒du失敗。
(圖源:Los Angeles Times)
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黑天鵝》同樣講述了芭蕾舞者Nina在母親的極端控制下,逐漸陷入了精神崩潰,最終自我毀滅。
(圖源:https://www.npr.org)
無論身處哪個角落,痛苦總是客觀存在。
對於東亞的孩子,牠或許是沈重的學業壓力、家庭暴力、無盡的規勸。
而對西方的孩子,或許是宗教的束縛、毒品的誘惑、性別的衝突。
我們常常看到,國外的心理咨詢師因我們講述的痛苦而落淚,仿佛這就是一種無法跨越的鴻溝。
可事實上,這不過是兩種文化下的不同表現。每一位擁有人性的咨詢師都會為那些痛苦的靈魂感同身受。
那麽東亞創傷的形式又為何與西方不同呢?
02
東亞創傷與西方不同的原因?
——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各國,將“忍耐”二字刻入了每個人的骨髓裡。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虧是福。”
“得饒人處且饒人。”
一個“忍”字,讓東亞個體往往不表達痛苦,而是默默承受,這與西方強調情感表達的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圖源:bilibili)
有多少東亞小孩就像是《請回答1988》中的成德善。
作為家中老二,忍耐著父母的偏心,忍耐著吃不到的荷包蛋,忍耐著吃不到的雞腿,最終面對那塊小小的生日蛋糕,崩潰流淚。
同樣如此的還有《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成長,母親的高壓與父親的忽視讓她被痛苦和自我懷疑壓垮得無聲無息。長大後依然在父母的陰影中掙扎。
(圖源:bilibili)
她們都是東亞小孩的縮影,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東亞社會往往強調和諧、尊重長輩和追求集體榮譽,而個體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
(圖源:百度百科)
這種文化塑造了“忍耐”的心理防線,也讓許多東亞人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痛苦和需求。
而在外國心理咨詢師眼中,這些深沈的壓抑與忍耐,似乎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為此網上會出現個例咨詢師在聽到類似創傷時,與患者悲傷共情的行為。
但小編發現這種情感壓抑,似乎在國內心理咨詢裡很少被正視。
03
國內心理咨詢現狀
想像一下,你在國內的心理咨詢室裡說:“我從小就被爸媽罵,成績不好就會被打。” 很多時候,咨詢師或許只是點點頭,拍拍手說:“你該學會寬容,換一種思考方式。”
以小編自己為例
在高二時因為人際關係矛盾,托福和SAT考試壓力,和家中經濟狀況的擔憂。小編經歷了非常嚴重的軀體化癥狀,沒日沒夜得哭,心悸,甚至無法正常呼吸。
(圖源:中華醫學網)
父母帶我去了所在城市的精神醫院,面對800元/小時的咨詢,我把我的痛苦和煩惱傾訴給了面前的咨詢師。
可那位咨詢師只是歪著頭,非常不解道:“你都是國際生了,花幾百萬留學,你還有什麽可煩惱的。”
隻一瞬間,小編啞口無言。
這僅僅只是個例,國內還有非常多優秀的咨詢師,同樣,對面這些“東亞創傷”與患者抱頭痛哭的國外心理咨詢師也絕不是專業的表現。
然而,自2017年取消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以來,國內至今尚未設立任何官方的資格考試。
這意味著目前沒有國家層面的、統一的、強制性的執業準入證書。
(http://www.zhiyepeixun.net/)
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培訓機構、行業協會、學會頒發的培訓證書或“專業技能證書”。這些證書不等於執業許可,其含金量、認可度差異極大。牠們更多是證明你參加過某個培訓,而非執業資質。
由此,就可以看出國內外心理咨詢師規培方式差異,大部分國外心理咨詢師的路徑是:
在這之後,心理咨詢師還需定期參加持續教育,以維持執業資格。
而國內進入心理咨詢行業的條件則會相對寬松,培養路徑可以大致分為學院派和實踐派。
01
學院派路徑
本科學習心理學,隨後碩士繼續深造,選擇心理咨詢、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等方向的課程。
在碩士階段或畢業後,依然需要不斷參加額外的咨詢師培訓學習和督導。
這種路徑與外國咨詢師培養路徑相似,有較為紮實的理論基礎,但也需要額外參與培訓和案例督導等來加強臨床能力。
02
實踐派路徑
很多非心理學專業的人員,如教師、醫生、社會工作者等,選擇通過參加心理咨詢培訓班來轉行做心理咨詢師。
這些人通常通過參加一些非官方的心理咨詢培訓課程(例如:心理學基礎、溝通技巧、情緒管理等課程),參加一些民間的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考試,成為心理咨詢師。
但國內無論是學院派還是實踐派的心理咨詢師,所需參加的規培課程和督導費用都極為高昂。因為行業缺乏統一的、強制性的“規培”制度,所以市場培訓填補空白。
如中德班、中美班、CAPA、各流派的長程培訓實質上承擔了“畢業後規培”的功能,提供學歷教育中缺失的系統流派技術訓練、密集的個案督導、嚴格的倫理訓練和個人體驗要求。
(圖源:知乎)
這些項目往往由國內外頂尖專家授課,質量相對有保障,但費用極其高昂。許多同學在成為心理咨詢師之前,通常需要支付數十萬的培訓費用。
(圖源:國內知名心理培訓網站)
如此高昂的培養成本,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國內的心理咨詢費用如此之高,進一步阻礙了更多患者接受專業心理幫助。
小編作為一個心理學留子,對咨詢師這個職業一直心向往之。曾想著學習心理咨詢後回國就業,卻發現國內的心理學行業發展還十分不成熟。
對國內的向往成為心理咨詢師的同學而言,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極大。
對患者而言,行業內魚龍混雜,高昂的診療費卻無法為其提供任何治療,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並不是國外的心理咨詢師就一定比國內的咨詢師更專業,更優秀。他們同樣會有極其不負責,不作為的咨詢師。
但至少希望國內的心理咨詢行業能夠得到更完善的規範和發展,讓更多“東亞創傷”得以被看見,被理解,被幫助,被關懷,被治癒。
(圖源:hapday)
文 | Jupiter
你怎麽看待東亞創傷?
你怎麽看待心理學?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看法
你可能感興趣的
- 當命盤流轉時,你才是自己的解鈴人——八字命理心理師王鏡海_執念_便道_任其
- 考試心理障礙,北京有名的在線青少年心理疏導_考場_都得_成績
- 星座運勢真的能預測你的桃花運嗎?揭秘12星座感情指數——之定Ai_情感_天文_測試
- 【心理知識小科普】畢業季——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_成長_分析_壓力
- 7月2日十二生肖運勢預測_工作_感情_方面
- 黃歷預測準嗎?科學解析黃歷背後的算法邏輯——之定Ai_傳統_數據_顯示
- “東亞創傷”讓外國咨詢師落淚?揭示國內外心理咨詢發展差距_西方_du_父母
- 心理話|數字時代與心理健康:逃離信息過載的焦慮!_手機_工作_恐懼癥
- 健全人格傳播日成功舉辦人格頻率學苑攜紅樓藏書館賦能大眾心理健康發展_單丹_活動_藏書樓
- 心理咨詢考證培訓來了!大專及以上學歷均可參與!_高途_課程_溝通